近日,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熱度蔓延至資本市場,相關概念股遭到爆炒。對此,筆者認為,需警惕資本市場借勢“蹭熱度”的炒作行為。
A股市場在春節長假之后重新開始交易后,股吧、互動平臺有關DeepSeek的討論和提問就快速增加,這種關注度的驟然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傳播規律,既體現了DeepSeek的“出圈”效應,也反映了市場對其影響力的真實關注。
然而,部分提問不論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如何,總是問其與DeepSeek的關系。與此同時,部分上市公司的回應往往含糊其辭,或呈現出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他們一方面否認與DeepSeek及其關聯方有任何關系,另一方面卻又隱約強調存在某些業務聯系。在當下這個話題備受矚目的市場環境中,即便是模糊的回應也可能被市場解讀為與DeepSeek有關聯,進而引發股價的劇烈波動。
在此情境下,我們有必要警惕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提問者是否存在刻意誘導的嫌疑;二是上市公司的回復是否在故意保持模糊;三是相關方是否存在持倉利益的關聯。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剖析和審慎對待。
實際上,歷史上一些投資者或上市公司蹭熱點,最后一地雞毛的案例并不鮮見。比如前些年A股市場對于互聯網金融概念、獨角獸概念、抖音概念等熱門概念的炒作,最終多以爛尾和多輸收場。彼時一些上市公司追逐相關熱點最后轉型失敗,一些投資者捕風捉影高位買入,最終造成損失。
筆者認為,當前資本市場各方需回歸本源,切不可利用DeepSeek相關熱點話題 “蹭熱度”進行炒作。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通過價值判斷、前瞻分析,判斷一家上市公司真正的含“DeepSeek”量,來進行投資決策,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盲目期待跟風炒作,無視相關公司的實際業務關聯度和基本面,可能淪為擊鼓傳花的博傻行為,大概率將得不償失。而且,如果投資者建議上市公司主動貼靠熱點話題,而自己又該股票上有持倉,且無法排除利益關聯,這種建議顯然是不合適的,甚至可能涉嫌違法違規。
從上市公司角度來看,還是需要立足主業,立足長遠,不為一時的市場熱點所迷失方向。倘若和某些市場熱點毫無關聯,就應清晰準確地予以澄清,做到言行分明,信息披露準確完備,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廣大投資者掌握真實情況。
此外,從監管角度來看,也需要加強對相關蹭熱點行為的監管,加大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