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的發展,碳酸鋰價格經歷了劇烈的波動,給碳酸鋰產業鏈企業經營帶來極大的風險,廣期所碳酸鋰期貨的上市,為產業企業提供了風險管理工具。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碳酸鋰期貨市場規模逐步增長,產業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意愿和能力較上市初期均有了顯著提升,市場深度初步滿足了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據了解,目前已有66家鋰電上市公司明確參與套保業務,較2023年12月末增長186%。同時,在廣期所碳酸鋰期貨的護航下,我國鋰電產業的定價話語權正在逐步增強。
已有66家鋰電上市公司明確參與套保業務
日前,江特電機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2024年預計虧損2.36億元至2.85億元。雖然連續兩年虧損,但公告明確表示,通過適時開展碳酸鋰期貨套期保值業務,有效降低了碳酸鋰價格下跌帶來的不利影響。
據了解,當前碳酸鋰行業正處于周期下行階段,碳酸鋰價格已從2023年近60萬元/噸的高點,下跌到當前8萬元/噸下方。業內人士認為,江特電機的期貨套保操作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鎖定未來價格波動風險,穩定核心業務收益,從而在行業價格波動中占據更主動的位置。
事實上,自廣期所2023年7月份上市碳酸鋰期貨后,鋰產業上市公司便積極參與到套期保值當中,尤其是在近兩年碳酸鋰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屬性更加突出。據期貨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66家鋰電上市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將積極使用碳酸鋰期貨工具開展套期保值,較2023年12月末的23家增長186%。同時,碳酸鋰期貨市場的參與者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據了解,2024年,碳酸鋰期貨一般法人客戶日均持倉占比43.86%。整體來看,龍頭企業期貨市場參與度超50%,產業客戶數量及市場參與水平仍在穩步提升。
“碳酸鋰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其價格大幅波動會顯著影響下游電池廠、整車企業、儲能系統集成商等的利潤水平。當鋰價大幅上漲時,終端產成品售價相對剛性,原材料價格上行將顯著壓縮企業的盈利空間;而鋰價大幅下跌時,企業前期采購的庫存面臨貶值風險。”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政策研究專家李明怡認為,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情況下,全球各國對碳酸鋰的需求持續增長。由于全球碳酸鋰行業集中度較高,主要廠商對下游企業議價能力較強,可按照市場供需情況和生產成本的變化調節價格,導致碳酸鋰價格大幅波動。碳酸鋰的現貨定價較為分散,價格不公開、不透明,下游企業對原料價格的風險管理有強烈需求。
“碳酸鋰期貨不僅可以為碳酸鋰廠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銷售渠道,也可以為傳統貿易商和下游廠家提供更多元化的風險管理方式。”李明怡表示,通過參與碳酸鋰期貨交易,企業可以鎖定未來的采購成本或銷售價格,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我國鋰產業定價話語權逐漸增強
近年來,我國憑借全球最完整的鋰電產業鏈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體量優勢,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酸鋰生產國和消費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碳酸鋰產量和消費量在全球占比分別為68%和77%。由于我國缺乏優質易開采鋰礦,鋰資源地位與鋰電強國地位嚴重錯配,原生鋰依賴南美、澳大利亞、非洲等地供給。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達到59%。
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但碳酸鋰期貨上市前,我國的鋰資源定價權與產業發展規模并不匹配。長期以來,國際鋰資源貿易缺乏公允定價基準,鋰精礦定價參考國外礦企巨頭不定期公開拍賣成交價,無法實時提供準確的價格信號,在價格劇烈波動時,成交價明顯滯后,我國鋰電企業在進口鋰資源議價、計算資源稅等方面受此掣肘。國外礦企常常以少量礦石拍賣得到高于現貨價格的成交價,助推現貨價格上漲,提高我國鋰資源進口成本,加重我國鋰電產業發展負擔。
最為典型的案例是,在2022年鋰價上行過程中,澳大利亞礦商皮爾巴拉礦業(Pibara)多次舉行鋰精礦拍賣,顯著助推了鋰價上漲。2023年8月,Pibara舉行第八次拍賣,在30分鐘內收到67次出價,最終成交價較2021年7月首次拍賣漲超4倍。據業內人士測算,國內鋰價在50萬元/噸以上的高位時,每噸碳酸鋰當量的礦石可以給澳大利亞礦企帶來超過40萬元的收入,而其成本不超過8萬元。
在階段性供需錯配的市場格局下,國外礦產巨頭通過高價拍賣、炒作等手段,攫取中國原材料加工、電池制造和整車生產環節的大部分利潤,企圖讓中國企業淪為上游企業的代工廠,給我國新能源電池企業增強全球核心競爭力帶來挑戰。
隨著碳酸鋰期貨市場功能逐步發揮,我國鋰產業定價權逐漸增強。最為明顯的對比是,2024年以來,雅寶等國外鋰供應商依舊在組織拍賣招標,但每次招標結果基本跟隨期貨盤面。業內人士認為,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碳酸鋰期貨已經在全球碳酸鋰定價體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此外,在碳酸鋰期貨護航下,國內鋰鹽企業也不再懼怕碳酸鋰價格下跌。據了解,2023年四季度以來,礦端定價模式發生轉變,從參考歷史價格的長單定價模式轉變為參考碳酸鋰期貨價格的倒推定價模式,以往鋰礦一般以上季均價定價,現在多數轉變成以期貨定價。
“國外礦山定價模式從季度定價縮短為月度定價,這種轉變在碳酸鋰下行周期中對下游更為有利,國內鋰鹽廠商在進口鋰礦石時,結算價格更貼近到港價格,也更貼近國內現貨市場價格。”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鄭曉強分析稱,這一改變有助于國外市場的原材料價格更貼近現貨市場價格。同時,受礦山定價模式改變影響,國內以礦石為原料的碳酸鋰生產成本將大幅下降,從而降低下游面臨的市場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中國市場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國內鋰電產業的定價話語權也逐步增強。“此前鋰精礦的定價話語權主要由上游供應商掌握,在國內鋰鹽企業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外購礦生產鋰鹽的企業受價格影響而選擇減少外采礦量,進而影響到澳礦企業的鋰精礦銷量。”鄭曉強表示,當前鋰價下行,國外礦山定價模式的改變使得行業的利潤重新分配,更有利于國內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下游鋰電企業,助力其進行高新技術研發和國外市場開拓。
此外,碳酸鋰期貨在廣期所上市后,產業企業通過套期保值等方式規避價格下跌風險,也增強了國內鋰企在國際貿易中議價的底氣。“有別于國際貿易中的長協定價,國內企業大多習慣根據鋰價變動來制定采購策略,現用現買。”真鋰研究創始人兼總裁墨科認為,當前國內碳酸鋰市場在參考上月報價的同時,也結合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價格的變化來聯合定價。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碳酸鋰期貨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將逐步提升。通過參與期貨市場,國內企業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價格動態,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