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天,9只公募產品開啟募集,涉及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基金中基金(FOF)等多個類型。拉長時間來看,春節假期結束后,將有34只新發基金開啟募集,從基金類型上來看,權益類產品占多數。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新發市場亮點紛呈,多家公募機構權益部門負責人親自出馬管理新產品,首批科創綜指ETF也將在2月份正式與投資者見面。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正處于前期上漲之后的整固期,各路資金蓄勢待發,靜候政策的進一步出臺以及落地后所釋放的動能。在經濟逐步向好的背景下,優質公司本身就有估值進一步修復的要求,再疊加所在行業需求增長或者產業進入新周期,供求開始恢復平衡,優質公司有望迎來估值修復和業績增長的戴維斯雙擊,A股市場投資價值有望進一步凸顯。
權益類新品占多數
Wind數據顯示,2月5日起,萬家鑫明、鵬華上證科創板200ETF、建信豐融等34只新發基金將陸續發行。
從基金類型來看,權益類新品占多數。具體來看,34只基金中有債券型基金8只、指數增強型基金6只、平衡混合型基金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6只、FOF2只、被動指數型基金9只、REITs基金1只、QDII產品1只。
主動權益類產品方面,多家公募機構的權益部門負責人親自出馬擔綱新產品。比如,由東方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李瑞擔綱的東方低碳經濟2月5日正式開啟募集,由海富通基金總經理助理兼公募權益投資部總監周雪軍擔綱的海富通遠見回報將于2月10日正式募集。
指數類產品中,主流寬基指數基金仍是機構布局的重要對象。比如,萬家基金布局了滬深300ETF,浦銀安盛基金、鵬揚基金等多家機構布局了中證A500指數增強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首批科創綜指ETF將在2月份正式與投資者見面。Wind數據顯示,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綜合ETF、匯添富上證科創板綜合ETF將在2月17日開啟募集。
從認購天數來看,34只新發產品中,大部分產品的認購天數在20天以內,匯添富九州通醫藥REIT的認購天數最短,僅有2天。尚正正達債券的認購天數最長,長達89天。
年內首募規模已超800億元
2025年以來,多只基金首募規模均超10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4日,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標準,2025年以來公募市場已經成立基金107只,發行規模共計863.09億元。
具體來看,成立于1月22日的諾德安錦利率債首募規模最高,達到了32.13億元。此外,首批8只基準做市信用債ETF亦交出了不錯的募集成績單。其中,天弘深證基準做市信用債ETF等“頂格”募集,8只基準做市信用債ETF首募規模共計217.5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多只REITs產品在近期受到資金追捧。易方達華威市場REIT、國泰君安濟南能源供熱REIT、華夏金隅智造工場REIT等多只產品首募規模均超10億元。其中,國泰君安濟南能源供熱REIT發售結果的公告顯示,公眾投資者有效認購該基金份額數量達到了122.02億份,為公眾發售初始基金份額數量的813.44倍,創下公募REITs認購倍數歷史新高。
資金有望持續流入
展望2025年的權益市場,財通基金副總經理、權益投資總監金梓才表示,隨著2025年具體政策的落地和推進,國內有效需求有望逐漸恢復,助力經濟進一步向好。一旦市場主線明確后,大量活躍資金有可能集中入場。“目前市場正在為下一個階段的行情蓄力。政策的積極定調,將繼續修復市場對經濟穩增長的信心。隨著經濟企穩回升,市場有望迎來估值業績雙升階段。”
中歐基金預測,從資金面來看,2025年ETF獲資金凈流入規模或大幅度提升,保險資金會大幅度凈流入A股,隨著中國經濟預期持續改善,外資配置A股比例有望持續提升。
百億級私募重陽投資董事長王慶說,對于2025年的A股市場保持樂觀態度。首先,A股的價值底非常堅實;其次,政策和市場之間“同頻共振”的時間點越來越近;第三,中國的各大產業鏈健全,可以在科技前沿與全球最高水平競爭;第四,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的思路已經向股東回報方面轉變,只要堅持這一方向,從長期來看,中國股市表現一定不會比海外市場差。
關于2025年的配置方向,中歐基金表示,鑒于當前宏觀經濟持續修復,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人工智能(AI)應用、半導體、新能源等,預計會成為市場的領頭羊板塊。“對于2025年的投資機會,我們看好消費和科技兩個方向,更傾向于大眾消費,如餐飲、旅游及乳制品、服裝等領域;科技行業中,關注新能源汽車及鋰電池、AI應用和硬件、機器人等領域,這些領域不僅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方向,而且具備較強的成長潛力和技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