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質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因清潔、可持續的特點備受關注。然而,隨著行業環境的變化,生物質發電業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政策、成本與市場的三重壓力
政策層面,生物質發電行業過去高度依賴政府補貼。但隨著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影響,部分項目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嚴重影響?!翱稍偕茉囱a貼拖欠”問題尤為突出,導致企業現金流緊張。
從成本角度來看,生物質發電的主要原材料——農林廢棄物,近年來由于供應鏈不穩定而導致成本增加。一方面,農林生物質資源的獲取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常規能源價格上漲使得生物質燃料市場競爭加劇,進一步推高了燃料成本。這種成本倒掛現象讓企業難以覆蓋運營成本。
市場方面,生物質燃料市場供需失衡,導致項目現金流短缺和持續虧損。而技術上,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發電小時數受到政策和技術雙重限制,部分項目運行效率低下,設備利用率不足。此外,一些早期項目的技術設備老化,也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多家企業大幅計提相關減值
面對上述多重壓力,多家企業紛紛宣布計提減值準備,充分反映了行業的嚴峻形勢。
南網能源此前公告顯示,因生物質燃料市場供需失衡,導致項目現金流短缺、持續虧損,2024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3.11億元。華能國際在2024年前三季度報告中提及相關減值,其華能吉林發電有限公司農安生物質發電廠計提長期資產減值4.09億元。
粵電力A控股的湛江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因燃料成本上升及資源質量下降,2023年計提減值準備3.07億元。江蘇新能因綠證交易需求不足、電價補貼終止等多重因素,計提減值準備2.18億元,涉及4家生物質項目資產組。
國能集團因補貼到期及項目利用率不足等原因,合計調減補貼約15.22億元,同時對多個項目計提資產減值。九洲集團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生物質電站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及投資收益損失等5.25億元,導致業績下滑。
這些案例表明,生物質發電行業的虧損并非個別現象,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企業在面對政策變化、市場燃料價格競爭等多重壓力下,采取減值措施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成為了一種必要的策略。
生物質發電仍有廣闊前景
盡管當前生物質發電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環境的改善,未來仍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目前的行業低谷期,企業更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優化運營管理、拓展市場渠道等方式提升競爭力,牢筑成長根基。同時,政府應充分考慮生物質發電的特點和需求,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引導,促進其健康發展。
從行業趨勢來看,政策層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中提出鼓勵生物質發電發揮調節能力。國際能源署也在《生物質能進展國別報告》中指出,中國在進一步發展生物能源方面存在重大機遇,特別是在替代煤炭和增加交通生物燃料使用方面。
此外,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加速構建,更多多能互補綜合能源服務單元或微電網的出現為企業提供了探索生物質發電與熱電聯產、綜合能源服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新盈利模式的機會。國際市場上,中國生物質發電企業還可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總而言之,生物質發電行業的短期虧損反映了行業結構調整與政策過渡的深層次問題。盡管當下的挑戰重重,但未來仍然充滿機遇。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可以從政策、技術和市場等多個角度入手,探索生物質發展的新路徑,使生物質發電有望以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式融入中國能源體系,為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燕云)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