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風電產業2025年的市場機會預測時,各大券商機構幾乎都會提到海外市場。
國金證券日前發布的《風電2025年策略》報告認為:“招標量高增指引2025年海陸風電裝機確定性增長,國內與海外需求共振。”中金公司在近期的研報中指出:“2025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有望達到110GW至120GW,海上風電兌現高增長確定性強,海外市場呈現上行趨勢。”華泰證券則表示:“海外多重利好共振,風電裝機有望持續增長。”
當前,風機已經成為我國綠色能源產品出口的重要增長動力。1月13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風力發電機組2024年出口同比增長71.90%。
風電強勢出海,背后是中國風電產業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支撐。
但需指出的是,預防過度競爭外延以及海外市場政策的變化,依然是當前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國門后需要直面的風險。
根據市場機構統計,自2023年以來,國內風電整機企業海外拿單規模正經歷跨越式增長。這其中,2024年海外新增訂單預計將達到全年國產風機外銷出貨體量的3.3倍。
上述數據表明,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風電企業的主要增量市場。而來自A股風電企業近期披露的調研信息也反映出,不少企業2024年度海外市場收獲頗豐。
2025年1月10日,運達股份(300772.SZ)在接受機構調研時介紹:“公司已在東南亞、東歐、中亞、南美等區域獲取訂單,2024年公司又在中東等市場實現突破,已獲取部分風電項目訂單。同時公司已啟動與國外大型能源集團的合作,未來將加速全球戰略布局,加大海外新業主開拓力度,提升海外訂單規模。”
2024年12月,明陽智能(601615.SH)在交易所互動平臺上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新增海外訂單超過2GW,今后公司將持續布局海外市場。”
三一重能(688349.SH)在當月同樣回復投資者提問時指出,海外市場方面,該公司已經在2024年與印度JSW集團三家子公司及勝科集團印度子公司簽訂共計1624MW風電機組銷售合同,并“在印度還有較多項目在談”;其已與哈薩克斯坦主權基金開展合作,在哈薩克斯坦布局產業基地,在烏茲別克斯坦取得了GW級別的綠地項目開發權;其還積極布局歐洲區域,并在2024年漢堡風能展期間推出了兩款為歐洲市場開發的機型。
基于2024年已經取得了明顯增量,券商于是更加看好國內風電企業2025年的海外市場表現。
整體來看,中國風電企業所面向的海外市場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傳統市場,與以中東、東南亞等亞非拉地區為代表的新興市場。
“我國陸風(陸上風機)出海較快,海風(海上風機)才剛起步,陸風出海以亞洲(除中國外,下同),非洲及中東區域為主,海風則以亞洲、歐洲為主。”國盛證券總結認為,與國外風機對比,國內風機價格較低,價格競爭優勢足。“且海外風機盈利性普遍好于國內市場,因此出海有望實現盈利結構改善。”
綜合多家券商分析來看,2025年,歐洲海風市場以及亞非拉新興市場有望成為我國風電企業出海的增量來源。
中金公司分析稱,海外陸上風電中長期裝機需求穩步增長,增量需求主要來自亞非拉區域市場,2027年前后亞太、非洲、中東地區合計陸上風電新增裝機有望基本追平歐洲市場陸風需求。
另據太平洋證券的預測,歐洲海風新增裝機有望從2023年的4GW增長至2033年的28GW,年復合增長率為22%,有望貢獻主要增量。
業內將中國風電企業的出海路徑做個總結:一是去海外建設產能,另一條路徑是工廠在中國,產品供應全球。
“中國風電迎來了國際化的巨大機遇。我們有底氣、有能力走出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日前在“2025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表示,目前,中國風電產業鏈各環節產值均占全球市場的60%以上。到2030年,亞太地區除中國外,陸上風電產業鏈只有印度可基本滿足建設需求,海上風電產業鏈均不滿足本地與區域建設需求。“離開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其他地區基本不能實現規劃目標。”
在此背景下,中國風電產業出海所面臨的最大風險,無疑是需求預期的波動。
事實上,自2025年開年以來,歐美市場的確出現了一些不安因素。
今年1月初,美國新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將尋求在第二任期內制定不建設風電場的政策,這將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風電項目計劃造成威脅。在此之前,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2024年至2035年,美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期有望達到198GW。
此外,貿易摩擦風險加劇,也將繼續侵擾中國風電企業出海。
2025年1月9日,商務部發布2025年第3號公告,公布就歐盟依據《外國補貼條例》(FSR)對中國企業調查中采取的相關做法進行貿易投資壁壘調查最終結論,并認定歐盟的做法構成貿易投資壁壘。
調查顯示,歐盟對華FSR調查中存在諸多不合理做法,對中國企業的產品、服務和投資進入歐盟市場造成限制和阻礙,對中國相關企業及其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造成損害,由此導致中國企業遭受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其中被迫放棄的投標項目價值約76億元人民幣,其他受影響項目價值超8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