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秦燕玲
9月25日,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成功舉行。作為中歐關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兩個分別為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和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自2020年以來首次恢復線下對話。不久前,中美雙方還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從中美經濟工作組到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溝通”成為近期中外經貿合作領域釋放出的關鍵信號。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擁抱全球化,在中美、中歐關系存在一定分歧的當下,“坐下來,談一談”利于尋求雙方合作共贏的最大公約數。
一段時間以來,中歐經貿合作面臨的問題、爭議、干擾和挑戰不斷增多,但總體而言,雙方仍是彼此緊密的貿易伙伴。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3.68萬億元,下降1.5%,占13.6%;其中,對歐盟出口2.37萬億元,下降4.4%。即便如此,歐盟仍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年前8個月貿易總值占比達13.6%。同時,從份額看,今年上半年,歐盟自中國進口份額也僅由2022年的20.9%下滑至20.3%,仍高于2018~2019年期間的平均水平。
對歐盟而言,中國同樣不可或缺。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2年歐盟27國對華貿易額達8563億歐元,較上年增長22.8%。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
本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達成了包括擴大中歐經貿合作、加強雙方金融監管部門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新的互利共贏成果和共識。其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場細節,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新聞發布會結束后,中歐雙方的對話牽頭人按照慣例握手致意,隨后均神色輕松地走下臺。溝者渠也,通者連也。借助對話機制,把堵點疏通,雙方才能在互信中重回順暢溝通的互利狀態。
一直以來,中國始終強調“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包括歐盟在內的世界各個經濟體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合則兩利,斗則俱損”,在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的背景下,對話與合作之于經濟繁榮的意義也由此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