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明珠
隨著一級市場的結構性調整加劇,曾在VC/PE行業叱咤風云的投資精英,正從資本的幕后操盤手轉向臺前,變換職業賽道,以新的角色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近日,萬科任命具有投資背景的鄢伯通為戰略投資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讓資本市場再次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一級市場的投資人轉型上。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陸續有上市公司披露的高管變動信息中,創投背景的人數就有所增加。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表示,創投人才去上市公司有自身的優勢,一方面,這些投資人長期深耕產業鏈投資,對技術趨勢、商業模式創新具有敏銳判斷力,可為上市公司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做出精準定位;另外一方面,具備豐富交易經驗的創投人才,擅長設計資本結構、評估標的估值,可以在上市公司從IPO到定增、并購,發揮其資本運作能力的核心價值。
1 行業低潮下的轉型選擇
“近一年我們的同事陸陸續續有人跳槽去上市公司,不是做董秘就是繼續在戰投部做投資。”深圳一家國資背景的創投機構投資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說,“這兩年一級市場的確比較難熬,投資真的不好做,一個月都沒有啥項目立項,投資決策流程越來越長,最后忙活半天也沒法通過投委會。加上已投項目退不了,資金沒法回籠,大環境無法改變,對于個人來說只能轉型尋找突破口。”
中國創投行業在經歷過去10年的狂飆突進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2024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整體延續下滑態勢,募資方面,2024年新募集基金規模1.44萬億元,同比下滑20.8%;投資案例數共8408起,同比降幅為10.3%。
在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頭部機構馬太效應加劇,大量中小基金陷入生存困境。與此同時,注冊制改革后的A股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創新性公司IPO,上市公司數量突破5000家,市值管理、產業并購等需求激增。
市場格局的轉變催生了人才流動的路徑。深圳一家從投資機構轉型去制造業上市公司董秘辦的袁女士告訴記者,之前所在投資機構就比較關注智能制造方向,由于一級市場“募投管退”全面受堵,公司發展也不及預期,投資人紛紛轉行或跳槽。
她坦言,從資本最熱之時過渡到最冷的今天,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的心態變化都有一個演變過程,加入上市公司最大的感受就是更踏實了,幾乎每周都在大灣區各個制造工廠中泡著,從生產制造的黑燈工廠,到機器人參與的生產流水線,做投資那時候偶爾幾次的調研和天天在基層的感受完全不同,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行業知識,真正做到扎根到產業里。
資深創投行業觀察人士萌哥表示,創投人才的流動分為兩個方向:第一就是資金端,去有錢的地方母基金或者地方國資;第二就是項目端,被投企業的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都是重要方向。
2 雙向需求催生人才跨界
在產業升級與資本化加速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亟需具備全局視野的戰略操盤手。近日,上市公司圣湘生物也宣布引入在創投與企業管理有30余年經驗的嘉御資本董事長衛哲擔任公司董事。盡管并非全職加入,但毫無疑問衛哲在人工智能、新消費、前沿科技等領域具有的深厚投資管理經驗、豐富行業資源鏈接及多產業生態端深度布局,將有助于圣湘生物平臺化、國際化戰略加速落地。衛哲也表示,圣湘生物和嘉御資本在應用全場景化、國際化、普適化、以AI為突破點的創新驅動化四大戰略方向上,將探索廣闊的合作空間。
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對于圣湘來說看中的不僅是衛哲操盤阿里巴巴B2B業務的實戰經驗,更看重他執掌嘉御資本期間對醫療健康產業的深度布局。在IVD行業集采壓力加大、出海競爭加劇的當下,企業需要借力既能把握技術路線又能駕馭資本市場的復合型人才。VC/PE從業者長期深耕產業鏈投資,對技術趨勢、商業模式創新具有敏銳判斷力,形成和上市公司的互補。
對于VC/PE從業者而言,職業轉型既是主動選擇也是被動適應。有華南地區中型投資機構合伙人直言,現在優質項目估值居高不下,退出渠道收窄,純粹財務投資的回報率持續走低。相比之下,上市公司,尤其是我們被投的這些上市公司,提供的平臺能夠實現“產業+資本”的雙輪驅動,既有施展戰略規劃的空間,又能通過股權激勵獲得確定性更強的回報,對于想轉型的投資人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4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共129家,背后涉及706家機構。創投精英帶著對資本市場的深刻理解、對產業趨勢的前瞻判斷,以及積累多年的資源網絡,深度參與實體企業的運營決策,經歷過多個經濟周期的投資人,往往具備跨行業洞察力、危機處理能力和資源整合優勢,將投資階段積累的行業認知轉化為企業落地執行能力。
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表示,VC/PE機構人才去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人出來到機構做投資,這種雙向流動的局面是一種良性互動。因為VC/PE機構會培育很多上市公司,在某個階段加入被投企業,都是投資界和產業界的良性互動,將自身資源和能力充分發揮。
3 激發市值管理和并購重組潛力
證監會近日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實施好“并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并購重組;此外還提出,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拓寬資金來源,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
去年國務院頒布新“國九條”,也提出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內外部考核評價體系。2024年出臺的“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政策,明確大力支持并購重組。
上市公司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市值管理和并購重組是不二選擇。因此上市公司至少需要兩個面向資本市場的部門:投資并購部和董事會秘書辦公室。前者目的是通過投資并購實現外延增長,后者即市值管理的核心部門。
“在監管日益趨嚴的背景下,市值管理成了許多上市公司的剛性需求。從我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有市值管理、兼并收購和應對新的監管要求,對于在產業里面的人來說,讓他們去深入理解并執行還是有困難,這時一級市場投資人的優勢就出來了,以我們所在的傳統產業為例,合規意識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加入上市公司之后主要做的事情?!鄙钲谝患覐腣C機構轉向上市公司做投資者關系的90后投資人說。
2024年下半年以來,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轉型升級、產業整合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積極性明顯增強,也有一些投資人順勢而為,利用自身積累的資源為上市公司的戰略投資實現延鏈補鏈的目的。
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對于項目的熟悉程度更高,現在面臨的退出問題頗為棘手,大家在絞盡腦汁、多方奔走為手上的項目尋找合適的“買家”,上市公司往往是重要的參與方,尤其是在行業并購方面有很大實力。
而市場也有更多新模式的嘗試正在出現,比如國內頭部私募股權創投機構啟明創投豪擲4.52億元控股上市公司天邁科技,成為“并購六條”發布以來私募基金介入產業資本的典型案例;梅花創投也宣布創始人擬入股上市公司夢潔股份成為二股東。
有行業專家分析,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推進,創投人才與上市公司的融合將呈現三個趨勢:一是角色定位從“戰略顧問”向“經營操盤手”深化;二是能力模型從“資本運作”向“產業運營”擴展;三是合作模式從個案試水向機制化對接演變。當創投思維注入產業基因,當資本力量嫁接實體根基,對上市公司轉型發展將帶來更大的推動力,從而孕育出真正具有新質生產力的行業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