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指出,全球科技浪潮奔涌向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以超線性速度突破奇點。隨著人形機器人走向2025,行業引領者特斯拉機器人定型與量產漸行漸近,海內外巨頭入局建立生態鏈,2025年或將迎來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有望孕育豐富的投資機會。
核心邏輯
1.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加速之年,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望迎來商業化量產元年。目前,國際人形機器人巨頭量產漸進,國內重量級玩家不斷增多,群雄逐鹿之勢已現。隨著特斯拉、OpenAI、華為等科技巨頭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持續投入及AI大模型的更新迭代,人形機器人量產并實現大規模應用迎來曙光,商業化落地可期。在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性價比將逐步凸顯,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形機器人有望形成一個新興產業,逐漸從B端走向C端,未來星辰大海,國內零部件產商大有可為,建議關注受益于行業未來大規模應用及具備競爭優勢的優質企業。
2.當前人形機器人相當于2012—2014年電動車,處于0—1放量前夕。從特斯拉電動化看,1)2004—2008年Roadster的時代:對標2022—2024年人形機器人測試階段;2)2012—2015年的Model S/X時代:對標2025—2026年人形機器人To B端放量階段,實現品牌積累及規?;慨a;3)2017年—至今的Model 3/Y時代:對標2027年人形To C端放量階段。從銷量端看,2012—2014年中國和美國電動車均突破萬臺銷售,初步起量,而機器人在2025年也將實現1.5萬—2萬臺(中國人形機器人1萬+、特斯拉0.5萬臺),實現0—1。
3.人形機器人與電動車相當有十萬億空間,且0—1過程加速,同時投資主線放大至1+N。全球制造業從業人員4億人,生活服務從業人員6億人,按照制造業機器人滲透率16%、服務業機器人滲透率10%,1.5臺機器人替代1個工位,且預計其他領域新增1.5億臺需求,對應全球人形機器人每年新增需求0.8億臺,單臺價格12萬元,對應市場空間10萬億元。同時,有電動車成功經驗在前,且軟硬件具備基礎(汽車和工控供應鏈、智駕和大模型),初期放量速度快于電動車。并且,電動車與機器人均由特斯拉引領,初創公司和人工智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布局激進,與特斯拉差距縮小,如華為、英偉達、智元、宇樹等,投資主線從1放大至1+N。
4.軟件方面,AI大模型領域產品競相涌現、持續迭代,為人形機器人注入靈魂,OpenAI、微軟、谷歌、百度、華為、騰訊、小米、阿里巴巴等大型企業都在大語言模型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開發。大模型的發展使人形機器人更容易理解人類指令并執行動作以完成更好的交互,人形機器人將朝著更加智能的方向發展。硬件方面,無框力矩電機、減速器和力傳感器單機價值量占比較高,其中全球諧波減速器市場呈現“一強主導”格局,國產人形機器人零部件仍有機會。隨著人形機器人量產節點漸進,處于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核心位置的主要廠商有望受益。
利好個股
開源證券重點推薦絲杠、靈巧手等核心環節,受益標的包括五洲新春、震??萍?、兆威機電、三花智控、雙林股份、恒立液壓等。并建議關注輕量化、觸覺傳感器、驅動控制以及量產階段最先受益的加工設備。
國泰君安指出,人形機器人:恒立液壓、兆威機電、貝斯特,受益標的:拓普集團、雙環傳動、三花智控、鳴志電器、捷昌驅動、步科股份、奧比中光、中大力德、華辰裝備。工程機械:恒立液壓、三一重工、徐工機械、中聯重科,受益標的:柳工。氣體設備:杭氧股份;機床:海天精工、伊之密;3C設備:奧普特、博眾精工、快克智能;礦山設備:耐普礦機。
本文內容精選自以下研報:
國泰君安《機械行業周報:人形機器人開啟商業驗證,工程機械有望開門紅》
東吳證券《人形機器人深度報告之六:從電動車復盤看機器人行情演繹,奇點已至,萬億空間》
開源證券《人形機器人走向2025:巨頭云集的主賽道》
萬聯證券《2025年人形機器人行業投資策略報告:量產元年,曙光將現》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