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科藍天科研人員正在研制專門為我國南極科考站配套設計的新能源微電網系統。
王辰攝(人民視覺)
圖為中航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廠區一隅。
沈陽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圖為無錫高新區內一家企業的技術人員在監控生產作業。
王雪瑩攝(人民視覺)
圖為湘鋼5米寬厚板廠軋制生產線正在生產。
賀意波攝(人民視覺)
圖為成都高新區云克藥業核藥生產基地正在試運行。
祝三平攝(人民視覺)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國家級高新區大有可為。不論是創新能力,還是企業實力、產業競爭力,高新區優勢突出。
新春伊始,本報記者探訪5家園區,他們有的致力于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的在強鏈補鏈延鏈、融資優化上積極探索。高新區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面臨哪些挑戰?有什么好經驗好做法?如何繼續發揮優勢、乘勢而上?5位國家級高新區的有關負責同志分享感受、介紹做法、交流經驗。
——編 者
天津濱海高新區——
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記者 靳 博
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對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培育。怎樣幫助企業應對挑戰,助力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天津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夏青林: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我們高新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構建起先進電池、光伏、風電三大產業鏈條及N個前瞻新賽道的“3+N”新能源特色化產業體系。前不久,就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比如,年產8吉瓦的TCL中環疊瓦高效光伏組件項目、年產6000萬只的力神大聚合物電池項目竣工投產,區內電池行業龍頭企業投資的藍天產業園項目也正式啟動。
毋庸諱言,新能源產業當下整體面臨挑戰,為幫助區內新能源企業回穩經營,我們搭建起本地企業撮合對接橋梁,為企業提供應用場景。比如,協助航天電池生產企業電科藍天舉辦了合作伙伴大會,協同對接區內應用場景。眼下,這家企業正滿負荷生產,還通過與天津本地高校合作,實現生產線柔性生產、自動化檢測等改造升級,生產效率和成品率大幅提升,產線用戶訂單提高了兩倍。
今年,我們會繼續做好各方面工作,為產業鏈上下游項目對接提供良好環境,讓這些“領頭羊”落地扎根。例如,研究制定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辦法、因地制宜確定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從政策引導、產業培育、應用示范、生態營造等方面發力,引育經營主體和人才;實行企業服務專員制度、搭建成果轉化平臺等。
遼寧沈陽高新區——
強鏈延鏈,壯大優勢產業集群
記者 劉佳華
記者:作為新興產業,民用航空產業涉及環節多、產業鏈長。怎樣更好地強鏈補鏈延鏈,發揮特色產業的集聚效應?
遼寧沈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貴勇:民用航空產業是我們高新區的主導產業之一,具體細分為飛機大部件生產、燃氣輪機總裝及核心部件生產和航空發動機裝置配套生產3條產業鏈。目前,已集聚相關企業近50家,其中規上企業16家,2024年產值69.7億元,同比增長約77.8%。
增速來之不易,既要歸功于強鏈補鏈延鏈,也離不開持續的科技創新。
前段時間,我到高新區內民用航空產業的龍頭企業——中航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跟進溝通、解決問題,見到公司負責人,嘮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吸引產業鏈上下游落戶、進行本地配套。
前不久就有成果。我們以商招商,一家航空復合材料公司落戶高新區建設生產基地,今年春季就開工建設。關鍵是,它填補了本地民用航空產業鏈中復合材料領域的空白。
招引這個項目,我們一方面依托沈飛民機公司訂單支持,凸顯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給予人才引進、子女入學等方面的政策優惠。我們深知,只有依托龍頭企業的穩定訂單優勢、產業集群的協同優勢,疊加我們的政策和營商環境優勢,才能更高效更精準,產業鏈韌性也更強。
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指出:“遼寧工業體系比較完備,要統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令人振奮,更為我們壯大民用航空產業指明了方向。
今年,我們會加大招商引資特別是產業鏈招商的力度,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還將繼續為高新區內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牽線搭橋,搭建更多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促進更多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助力產業體系建設。
相信隨著強鏈補鏈延鏈,民用航空產業在我們高新區能“飛”得更高更遠。
江蘇無錫高新區——
融資優化,助力企業成果轉化
記者 姚雪青
記者:成果轉化和擴大生產,都離不開資金支持。怎樣創新投融資機制,為高新區內企業提供助力?
江蘇無錫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吳區委書記崔榮國:我們高新區內,以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為主導產業的創新型企業占了絕大多數,其中初創型企業過半。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手握專利技術,但在“從1到10”邁進過程中可能會遭遇融資難題。
我舉個例子,無錫亙芯悅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院士團隊組建并招引落地的初創型企業。它在半導體檢測方面擁有多項先進技術及發明專利,但在技術轉化中同樣面臨資金需求量大的挑戰。
怎么辦?我們創新投融資機制,通過將財政撥款轉化為投資款的“撥轉投”模式,為企業提供了5000萬元科技補貼,共擔前期發展風險,到了2024年初進展到第一輪市場化融資時,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將這筆補貼按照融資的市場價格調整為投資,持續對企業進行關注和服務。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企業短期資金需求,還為企業帶來產業鏈資源對接、市場拓展等增值服務,同時也增加了補貼資金回籠的渠道和方式,讓財政資金的流轉與使用效率更高——同樣的一筆錢,現在可以支持更多企業了!
截至2024年底,高新區已有3家企業得到“撥轉投”機制支持,良好的效果也激勵我們不斷探索創新發展路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們會對“撥轉投”機制的流程進一步規范、優化,讓更多“人才+硬科技”的企業獲得精準、及時的支持。對已實施的項目,也會及時跟進,做好產業配套服務,牽線搭橋做好投后賦能。
湖南湘潭高新區——
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記者 申智林
記者:在大家印象里,鋼鐵等產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高新區如何幫助企業轉型升級,讓特色傳統產業更優更強?
湖南湘潭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蔣文龍:我們高新區成立30多年了,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逐步形成了電機電控電傳動、精品鋼材及新材料兩個優勢產業,但部分鏈上企業仍存在生產效益不高,產業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率偏低等問題。
傳統產業如何“老樹發新芽”?要向創新要動力,向科技要動能,推動傳統產業,特別是重點領域優先智能化改造。前段時間,我到湘鋼等園區重點企業走訪。湘鋼的5米寬厚板廠,整個生產流程實現了全自動化、智能化。企業負責人驕傲地介紹,這是全國鋼鐵行業中的首個5G應用場景。
一組數據可以直觀體現效益:智慧工廠建設完成后,湘鋼整體生產效率提升30%,截至2024年9月,節約運營成本2.5億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0億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今年我們會持續發揮先進鋼鐵材料產業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方面,重點在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下功夫,推進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鋼鐵生產制造、深加工以及運輸服務等環節的應用;另一方面,引導行業內“專精特新”企業優化創新布局,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企業技術中心和標志性工程項目等建設工作,構建“研發+轉化+生產”全鏈條生態體系,讓園區產業活力更加朝氣蓬勃。
四川成都高新區——
錨定賽道,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記者 游 儀
記者: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是高新區的一項重要使命,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難題?怎樣更好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四川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小寧:未來產業發展向好,既要引進創新人才和創業團隊,還要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布局新板塊、新業務。
成都市去年出臺意見,提出圍繞前沿生物等六大方向培育未來產業,并細化成核醫藥等24個細分賽道。核醫藥就是我們高新區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通過走訪座談我們發現,核醫藥產業創業門檻很高,醫藥制劑研發項目落地受全生命周期配套服務能力影響也很大。有困難不怕,大家一起面對、解決。
我們和高新區內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共建了核藥創新平臺,今年就能形成初步服務能力。從核素設備提供、同位素供應到分析檢測、臨床試驗等,創新平臺能解決不少問題。
一次大健康產業生態圈政企座談會上,大伙面對面圍坐,談供需、提建議,高新區內的云克藥業建議加快核醫藥產業的企業鏈群發展,并希望能在核藥生產基地建設中得到支持。
我們在依法合規框架內簡化流程,還與主管部門密切溝通協調,幫助企業加快竣工驗收。前不久,云克藥業核藥生產基地正式落成。基地配套的放射性藥品研發中心、中試平臺和轉化平臺,除能滿足企業自身新品升級開發外,還可以為核藥企業提供放射性藥物委托研究和生產服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核藥研發需要明確疾病的靶點,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高效地進行靶點預測和篩選。今年,我們會努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向小分子結構的發現和優化領域進行延伸拓展,爭取在核藥研發上取得更大突破,讓核醫藥產業的發展優勢更凸顯。
本期統籌:祁嘉潤
版式設計:蔡華偉
融媒合作:人民網“領導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