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首席把脈宏觀趨勢。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側重防御 保持靈活
2025年最大的確定性,就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將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因此,投資交易策略應側重防御性,保持靈活性。
從其周期運行規律看,2025年美國經濟大概率會經歷一段需求下滑的“主動去庫存”過程,但最終應該是“弱而不衰”的軟著陸,進入第三庫存周期。
從海外市場來看,在美國主動去庫存過程中,市場波動通常加大,市場或階段性交易滯漲,使美國出現股債雙殺波段。此后,隨著美股調整幅度加大,會造成美債收益率波段下行。
在國內市場方面,值得關注的是“止跌企穩”資產和“紅利”資產。國內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信號已經較為清晰,市場情緒也已經逐漸回暖。因中美利差走闊、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短期面臨逆風,但逆周期工具可以有效平抑市場的短期過度波動,可控釋放壓力。伴隨人民幣利率中樞下行,A股紅利類產品、可轉債、REITs等廣義類固收品種的配置價值同樣值得關注。目前國內固收類資產的絕對收益率已較低,使得其交易特性被動增強,股債市場會呈現更強的蹺蹺板效應。投資者可根據股債比價動態調整持倉比例,預計“固收+”產品會成為市場主流。如果希望增加一些組合的彈性,資本市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是可以考慮的主題。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202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我們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仍可能設置為5%左右。雖然增長目標與過去兩年持平,但考慮到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需要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從可行性看,我國經濟潛在增長水平仍在5%以上,通過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可以確保經濟在不加劇通脹的情況下向潛在增速靠攏。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具體措施可能包括:一是赤字率目標上調至3.8%左右,使財政發揮更大調節作用;二是新增專項債額度增加至5萬億元,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同時,保證“十四五”順利收官、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三是特別國債發行規模約為2萬億元,一部分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另一部分支持六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貨幣政策方面,降準、降息仍有空間和必要。目前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6.6%,預計全年降準兩次約100個基點。鑒于當前物價水平還處于低位,預計政策利率下調30~40個基點,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實際融資成本。同時,央行還將繼續加大結構性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圍,并加強與其他政策之間的配合,特別是支持存量房收儲等,加強政策精準性,以達到對特定領域的支持。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重點攻堅五大任務
除了延續多年的“抓改革”,2025年我們將面臨五大任務,由易到難依次是:
第一,化風險。債務置換可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但難點在于控制新增隱性債務。
第二,穩股市。當前A股的估值處于歷史低位,保持穩健發展的關鍵在于中長期資金的形成,這需要養老保障體系改革帶來助力。
第三,特朗普政策沖擊。特朗普再次執政帶來的政策沖擊可能遠大于上一次,但美國經濟自身也存在問題。
第四,去庫存。在人口負增長的大背景下,房地產去庫存的過程可能相對漫長。
第五,擴內需。內需驅動的發展模式依賴于深刻的結構改革。同時,財政政策要保持足夠大的支出強度,并調整支出結構。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將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擺在來年經濟工作的首位。按照會議精神,“更加積極的”財政需要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其中,“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是決定2025年經濟形勢的關鍵。考慮到隱性財政支出將會消失,疊加土地財政支出繼續下滑,保持足夠的財政支出強度需要有比以往更高的赤字率,同時在合理安排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基礎上,優化財政支出的產業結構。
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供需再平衡是驅動資本市場的主線
2025年,中國經濟有兩大主題值得關注,即海外的特朗普施政沖擊與國內供需的再平衡。
海外方面,特朗普新政將大概率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有了前車之鑒,我國會有一定的手段來緩沖其影響。保持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將有效緩沖上述沖擊。
國內方面,供強需弱制約了我國經濟正向循環,需要發揮“政府+市場”的作用,推動供需再平衡。短期內,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通過“兩新”“兩重”等一攬子政策持續全方位擴內需。長期看,要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
供需再平衡,將是驅動2025年資本市場的主線。債券市場方面,10年期國債收益率等無風險利率走勢將取決于“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等兩股力量的博弈。當利率上行力量勝過下行力量時,交易邏輯將發生翻轉。股票市場方面,寬松的流動性疊加供需再平衡操作,將為股市提供向上的預期動力。投資者可以關注其中的結構性機會:一是消費在擴內需中的重要性在上升,部分消費行業,特別是IP經濟、銀發經濟、體驗式消費等細分方向,可能會獲得提振;二是在供給側優化下,蘊含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行業將持續受益,比如人工智能、康養服務等。
花旗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余向榮:驚濤駭浪從容渡
要穩定總體經濟增長,政策需要全方位擴大內需來應對外部的“驚濤駭浪”。今年,除了外需逆風,國內社會預期也亟待改善,有效需求不足依然較為突出,這些都要求逆周期政策再發力。
當然,我們對刺激政策要有理性預期。考慮到中長期規劃銜接,我國經濟既要保持較高的增長,也要考慮政策思路的延續性與各方面的制約因素,大水漫灌、一蹴而就式的刺激方案恐怕不現實。政策目標需盯住實際增長,不以追求再通脹或名義增長為主要目標。
貨幣政策方面,或見十年未有之寬松。我們預計全年降息50個基點、降準100個基點,降幅為2015年以來最大,央行資產負債表因結構性工具的使用會溫和擴張。
我們認為,財政政策會拿出更多“真金白銀”,預計財政支出會更加注重終端需求。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政策已經擴圍提標,預計全年特別國債支持力度至少翻倍至6000億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以及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等,也會及時落地,助力消費復蘇。
在政策加持下,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有望繼續保持高個位數增長,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的壓力。
匯豐銀行環球研究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晶:經濟政策將進一步加力
2025年,政策的不確定性與貿易緊張局勢或許為全球經濟帶來壓力,而中國經濟也面臨一些周期性和轉型的挑戰。我們預計,中國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將進一步加力,促消費、穩樓市,通過提振內需來應對外部挑戰,促進經濟回穩。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將進一步加力,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回穩。其中,提振內需是今年重要的政策考量。
匯豐預計,2025年中國的財政赤字率目標可能由3%提高到4%,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將達2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有望提高至4.2萬億元。同時,預計今年支持消費的政策除了力度加大,還將進一步優化。比如,將一些服務消費納入其中,并簡化使用流程。從貨幣政策看,匯豐預計2025年央行或將繼續降息30個基點,并可能降準50個基點。央行亦可能加大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的力度,實現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
穩定房地產市場仍是關鍵。房價承壓帶來的負財富效應是現階段制約消費增長的原因之一。近期,房地產市場的量、價都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但市場企穩仍需更多時間以及政策支持。中央明確定調“穩樓市”,意味著后續或將有更多政策發力。另外,隨著地方化債和地方政府清欠的推進,以及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等措施的出臺,也有望改善營商環境并提高企業家信心。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運用政策空間正當其時
在增量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經濟在2024年四季度明顯反彈,全年增長達到5%,年初設定的目標順利完成。進入2025年,外部環境更趨復雜,依靠外需保持中高速增長看來不太現實,亟需充分運用政策空間,通過擴大內需抵消外部沖擊。
在具體工具的選擇上,預計中國不會借助人民幣大幅貶值來抵消關稅上調的影響。去年中國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接近1萬億美元,中國的順差就是其他國家的逆差。近期,政策制定者也傳遞了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信號。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了穩增長的政策基調,特別提到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振消費。預計2025年官方赤字率將從2024年的3%提高至4%,特別國債和地方專項債的發行規模有望大幅增加,以便加大支出強度,補充國有銀行資本與推進地方債務置換。
我們測算,由此產生的正向財政脈沖將拉動GDP增長0.3~0.5個百分點。同時,貨幣政策的取向已經從穩健轉為適度寬松,預計央行將通過多種工具向市場注入充裕流動性,以支持政府債券的發行,并擇機下調政策利率以避免實際利率上升。
另外,在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方面也會有進一步的舉措。我們相信,充分有效地運用政策空間將有助于戰勝內外挑戰,實現今年的增長目標。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