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胡曉煉10月26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4上海蘇河灣大會上表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根本就要在擴大制度型開放方面走在前列,在金融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相關高標準相通相融。
在胡曉煉看來,我國金融業在市場準入方面的開放力度已經不小,取消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寬了股東資質要求、擴大了業務范圍等。準入的放開不僅涵蓋銀行、保險、證券、資管、信托等各類主要金融業務牌照,還涉及支付、托管、評級等金融基礎設施牌照。
“但以上海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相衡量,國際金融機構數量、全球資源配置規模、為全球產業和創新發展所供給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國際金融事物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等,還遠不能與之相匹配。”胡曉煉表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要在金融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相關高標準相通相融。
規則是法律制度,要體現穩定性,規則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務就是縮小與國際規則的差異,同時在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新領域主動參與規則的制定;規制是操作性制度,要體現約束性,規制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務是增強規制的清晰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特別要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規范行為中定位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市場作用這一關鍵;管理是保障規則、規制實施落地,要體現效率性,管理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務是簡約、便利、公正、高效,降低交易成本,改變過多過繁且低效的行政管控方式;標準是業務的技術規格,要體現一致性,標準相通相融的主要任務是構建國際廣泛認可的標準體系,降低準入門檻和技術壁壘。
“我們要通過全面深入細致的比較研究,分析國內與國際一般通行的市場、交易、會計、審計、信息披露、行業自律、監督管理等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同異,在維護國家安全前提下縮小差距,以使上海金融中心更好體現出國際屬性。”胡曉煉說。
胡曉煉同時表示,國際金融中心離不開“四要素暢通流動”(專業人員、資金資本、信息、數據)這個基本保障。這四個要素是金融業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核心競爭力,其高效便捷流動,對于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實現資源全球化高效配置,形成健全的跨境金融服務體系十分重要。
“當然,我們所說的暢通流動不是無序流動,現階段也不是完全的自由流動,而是依法合規下便捷高效的流動,是去除掉那些無實質性作用的繁瑣程序、改變傳統低效的管控方式帶來的暢通流動。”胡曉煉建議,上海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既要積極推動相關舉措落地,還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做法,推進人員、資金資本、信息、數據跨境流動口子開的更大一些,覆蓋的范圍更廣一些,助力上海形成充滿活力的國際金融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范圍內的國際金融中心有若干個,這些金融中心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胡曉煉表示,“我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條件與其他國家不盡相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全新的實踐,因此,要探索符合國情的建設路徑。”
在她看來,我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可有以下幾條路徑:一是以發展離岸貿易為牽引,建立離岸金融體系,形成以在岸金融中心為主,離岸金融市場為輔的雙結構國際金融中心,在離岸體系內全面實現具備國際化水準的規制框架體系,基本實現與國際規則和實踐的全面銜接,形成更加寬松開放的競爭環境。
二是以自由貿易區建設發展為依托,在服務實體經濟大前提下推進人民幣資本和金融賬戶可兌換取得實質進展,順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三是以吸引全球要素向新質生產力聚集為導向,在支持和便利跨境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投融資中,加快資本市場規范化建設,突破科技金融瓶頸,拓展綠色金融發展,形成金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
四是統籌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制機制建設,確保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確保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連續性,確保金融的基本穩定。
胡曉煉表示,中國經濟體量巨大,市場規模龐大,投資價值理應具備較強的吸引力;中國又有龐大的儲蓄,不僅是對中國,而且是對世界經濟增長所需金融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升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水平,不但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全球資源的高效配置,“讓我們進一步凝聚共識,堅定不移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校對:蘇煥文